關於我自己

我的相片
新北市新店, Taiwan
老來蟄居於離水岸不遠的鄉居,傍晚常於新店溪畔迤邐而行,"晝伏而暮出",可稱「蟄居老叟」。

和美山遠眺碧潭

和美山遠眺碧潭

2020/08/28

陽台上的驚奇

         今年初春,將去年收成的絲瓜種子浸潤萌發後,選了四株幼苗移植到花盆裡,到了仲夏,絲瓜逐漸茂盛,枝葉爬滿陽台欄杆,不久就綻放出朵朵黃花,先是雄花,再現雌花。花開時節,許多大小蜂類在枝葉花朵間來回穿梭,忙著採蜜,好不熱鬧。花開花謝,小小的幼果逐漸長大,體態婀娜,一兩個星期就長得碩大,掛在欄杆旁,青翠欲滴,引人垂涎。我和每天晨昏定省,細心呵護,熟後剪來烹煮,鮮美清甜直勝山珍海味。

就在八月暮夏的一個酷暑天,一如往常起早給花草澆水,赫然發現一隻綠色「大螳螂(枯葉大刀螳)」就停在翠綠的絲瓜花葉間,轉動小小的三角頭,頂著兩隻凸出的大眼,斜斜凝視著我,似在打量我這龐然大物是不是牠的"",真是有夠令人驚奇的!牠在絲瓜枝葉間躑躅爬行了兩三天之後,在某一天就悄然不見蹤影,沒有揮別,沒留下絲毫雪泥鴻爪,令人惆悵!

枯葉大刀螳屬於大型螳螂,又稱"大螳螂",屬昆蟲綱(Insecta)、螳螂目(Mantodea)、螳科(Mantidae)、大刀螳屬(Tenodera)。主要分布於平地和低海拔山區,身體細長,具有體色多型性(body-color polymorphism),亦即體色因個體的不同而異,最常見的是綠色和褐色以及介於綠褐之間的淺層色。成年的大螳螂體長可達約7~9 cm,雌螳螂體型較大,雄螳螂體型相對較小。

大螳螂是肉食性昆蟲,常見的小型昆蟲都是牠的捕食對象。螳螂不但會捕食獵物,也會捕食其他螳螂,大吃小,強食弱,是「同類互食」的昆蟲。雌螳螂與雄螳螂交配時,還會吃掉雄螳螂以補充產卵所需的營養,這種現象稱為「性食(sexual cannibalism)」。

大螳螂的頭部呈倒三角形,活動十分靈活。頭部兩側各有一個凸出的大複眼,複眼由許多小眼組成,主要功能為判斷獵物的大小和移動速度,在捕食獵物和逃避天敵上非常重要。兩複眼之間有3個小單眼,主要功能為判斷距離的遠近和感應光線的強弱。當天色漸暗時,複眼會隨光線的變弱而變暗黑,以加強視覺,因而螳螂在白天和夜晚都能活動自如。複眼上各有一個明顯的小黑點,狀似「瞳孔」,故稱「偽瞳孔」。此外,頭部還有一對細細的節狀觸角和咀嚼式口器。

胸部細長,上有一對發達的「捕捉足」(第一對腳),是捕捉獵物的利器。「捕捉足」的基節很長,捕捉獵物時會向前伸展;腿節和脛節形如鎌刀,內側具有大小不一的銳利排刺,可將獵物牢牢夾住;最末端的跗節主要功能是步行。

腹部大而軟,有節,其上有另兩對腳;母螳螂的腹部比較大,相對的雄螳螂腹部較瘦。腹部上方有一對飛行翅交互覆蓋,另有一對摺疊狀內翅藏於上翅下方,飛行時展開,停止時又收入上翅內,翅緣通常是綠色或黃綠色。

大螳螂的發育過程可分為三個階段:卵(螵蛸或卵囊) 若蟲(幼螳) 成蟲(螳螂),是不完全變態的昆蟲。雌螳螂在交配後即產卵,分泌一種海綿狀的物質包住卵,沾黏在植物的枝葉上,稱為「螵蛸」。卵孵化後,幼螳經7~9次蛻皮轉變為成蟲。幼螳的外形和長相雖與成蟲相似,但幼螳沒有翅,只有小小的「翅芽」(尚未生長成熟的翅稱為「翅芽」),緊貼在胸部的背面兩側。

˙參考資料:

李季篤。 螳螂二三事。親親文化發現自然系列,2012.1月。

吳春美、章加寶。認識自然界的天敵昆蟲─螳螂。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苗栗區農業改良場,苗栗區農業專訊第5 (1999.03.)

蟄居老叟@於科芬園 (2020.08.28.)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絲瓜雌花


   正開花的絲瓜雌花


    正開花的絲瓜雌花


           花謝後,小小的幼果逐漸長大,體態婀娜



  一兩個星期就長得碩大,掛在欄杆旁,青翠欲滴,引人垂涎。


  一隻綠色「大螳螂(枯葉大刀螳)」就停在翠綠的絲瓜花葉間


  大螳螂體長可達約7~9 cm,體色為綠色。



  大螳螂的頭部呈倒三角形,頭部兩側各有一個凸出的大複眼