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我自己

我的相片
新北市新店, Taiwan
老來蟄居於離水岸不遠的鄉居,傍晚常於新店溪畔迤邐而行,"晝伏而暮出",可稱「蟄居老叟」。

和美山遠眺碧潭

和美山遠眺碧潭

2016/04/24

十分–平溪遊 雜感

十分–平溪遊 雜感

幼時於中部鄉間嬉遊成長,後負笈台北,並在這煩囂的台北成家就業,蟄居在鴿籠般的灰色混凝土方塊中,一晃就是半個世紀。於今年逾古稀,對記憶中,孩提時生活於鄉野的寬闊、自由與靜謐特別懷念。於是當提議去十分平溪走走,自是難免滿心雀躍。
我們大早(2015.08.26.)搭火車到瑞芳平溪線,沒想正值暑假旅遊旺季,各國遊客眾多,尤其是香港中國的遊客特多,平溪線火車的每個車廂都擠得爆滿,車廂內各種語言口音混雜,竟是別有一番"出國行旅"的感覺。也不曉得是從什麼時候開始,平溪線居然已成為各國遊客的偏好景點。
我們在十分站下車,想想十幾年前,曾和二哥三哥一起開車來此同遊賞瀑,猶記當年的十分瀑布,地處偏僻,鮮少人工修整,遊客稀落,景色自然,時隔多年,不曉得現在風光是否依舊?哪想下得車來,不但遊客如織,人聲吵雜,而且修築了人工步道和瀑布公園等,賞瀑固是方便了,不過太過人為的建設,反而毀了當初瀑布及周遭景致的純樸自然之美,實在可惜。




十分車站鐵道旁行人如織跨越鐵道
十分瀑布

賞過十分瀑布之後,就再搭火車到平溪。從十分平溪,到處可見遊客就在鐵道上放天燈。不過鐵道可還是"現役",時有火車來往,遊客盡興的玩放天燈,歡樂之餘只怕萬一有個驚險,樂極生悲也就為時已晚!
平溪車站遠遠望去,天際都是冉冉上升的天燈,除了慨歎,不曉得還能說什麼!天燈又稱為孔明燈,相傳為三國時代諸葛亮所發明,為軍隊通信之途徑。平溪十分一帶,由於地處偏遠山區,早期上山開發的漢人,常遭受到土匪搶劫或殺害,由於交通與通信不便,拓荒的漢人乃以放天燈的方式來互報平安,後來逐漸演變成台灣著名三大習俗(北天燈、南烽炮、東寒單)之一的平溪天燈。
不過,想想日日月月這樣的放,不曉得會為這原本平靜的山城,帶來怎樣的環境衝擊!施放天燈,在天燈上寫上祝福話語,帶著心中滿滿的關愛之情,遙寄心愛、掛念的人,固然浪漫饒富樂趣,但是可別忘了,僻處山野的平溪,地球重力還是在的,滿載情意的天燈終究還是會掉落地面,掉到路上砸到人者有之,掉到房屋上引起火災者有之,掉到野外引起山林火災者亦有之,此時,天燈帶來的可就不是"祝福"而是災禍了。更別說天燈掉下來之後,變成惱人的垃圾,會為這自然環境帶來多大的負擔了!是不是該有人思慮及此,想個辦法來適當管制,以免讓"祝福"變成"災禍"呢!
曾經,我很喜歡平溪線上這些小小山城的純樸寧靜,暇時在林間簷下迤邐而行,好不愜意!然而今日的平溪山城,已不復當年的質樸靜謐,大量湧進的遊客不但帶來了惱人的吵雜和噪音,而且製造了滿地垃圾。一個原本純樸可愛到極點的靜謐山城,就這樣給毀了!可惜啊,平溪山城!可惡呵,沒品遊客!

蟄居老叟 於科芬園 (2015.08.26.)

平溪的鐵道旁人潮洶湧

2016/04/20

咬文嚼字-話「科技」

現在的人用字遣詞很隨意(隨己之意),網民當然不用說了,隨興創造「網文」已是他們的"常規",哪管讀者是不是看得懂!看不懂?那簡單,只要多上網,多看、用猜、頻問,久而久之自然就會弄懂「網文」用法的"歪理",來個恍然大悟的喜悅。現在我們讀不太懂古籍裡的文言文,三十年後的人們,看不懂現今流行的網路文章,恐怕也是必然。誰說語文、文化不是與時俱進,不斷演化?
網民可以如此「隨意創文」,蔚為風氣,現今的普羅大眾、學生乃至學者教授也不遑多讓,行文可以很隨興,大家一起「隨意」,哪管「用詞」是否符合原意。其實,行文用字遣詞並非不可因時創新,所謂「舊詞新意」,文字之奧妙即在於此,只要讀者易懂,大家讀來不致會錯意就好。不過,正式為文,用字遣詞就必須講究一點,精準一些,不好太過"隨意",才不致於產生混淆,甚至因會錯意而「差之毫釐,失之千里」。
就以一般常見之「科技」一詞為例,一般民眾大概會說,「科技」?應該就是「科學與技術的合稱」吧!科學社群的學者們更會說:「科技」當然就是指「科學和技術」,哪還有什麼疑問!誠然,用稍微學術一點的話來界定,「科學」講求「愛知」,重點在對自然物象的觀察、探究進而建立理論來詮釋自然物象,是人類追求心智發展(Intellectual Development)衍生的活動;而「技術」則講求科學研究結果的應用,重點在應用科學研究的成果來改善人類的生活,因此比較講求功利和實用性(Practical Usefulness)。所以,兩者的區別相當清楚。
不過很遺憾的是,世事並非全如常理所料,原本界定這麼清楚的兩個名詞,卻常被「亂用」到連行家都感到困擾。例如:國內外「科技大學」的英文名都是"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",所以「科技大學」即「科學和技術大學」之意,這裡的「科技」是「科學和技術」的簡稱,這應該就是「科技」一詞的本貌。不過,再看看有些大學的學院和系所的名稱,卻又很令人傻眼,混淆到快令人抓狂。茲臚列部分名稱於下,讀者諸君可以仔細審酌看看其中的「科技」一詞,究竟是「科學和技術的簡稱」抑或是等同於「技術」?
˙科技學院College of Technology 科技=技術(Technology)
˙科技管理學院College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 科技=技術(Technology)
˙工業科技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Industrial Technology Education 科技=技術(Technology)
˙生化科技學系Department of Biochemical Science & Technology 科技=科學和技術
˙光電科技研究所Institute of Electro-Opt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科技=科學和技術
˙先進光源科技學位學程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Synchrotron Light Source 科技=科學和技術
˙食品科技研究所Institute of Food Science & Technology 科技=科學和技術
˙海洋技術研究中心Ocean Technology Research Center 技術Technology
由這些學院和系所名稱來看,「科技」一詞時而是指Science and Technology,時而又是指Technology。這樣的"亂用",始作俑者似乎主要就是大學和學術界,後在政府機關及傳播界的跟進之後,迅速擴散開來,現在則已滲入各科學、技術以及和「科學與技術」相關的產官學界的各類報告、文書、論文等文件,而更令人遺憾和喪氣的是,國家教育研究院的「學術名詞暨辭書資訊網」居然也將Technology譯為「技術」、「技學」、「科技」… 等等。這樣的「亂用濫譯」,使得我們在閱讀文章、報導、論文和報告時,看到「科技」一詞,還真難分辨到底作者想說的是Science and Technology (科學和技術)或是Technology (技術)?其實,Science就是「科學」Technology就是「技術」,Science and Technology就是「科學和技術,簡稱『科技』,再清楚不過,假若大家都循規蹈矩,不亂用,不積非成是,社會大眾和學子、學者們也就不會滿頭霧水了。
一個很簡單的名詞,假若連最高學術殿堂的大學都亂用一通,莫衷一是,那社會大眾和莘莘學子們要如何自處?這種亂用的亂象不僅會造成產官學各界的困擾,也讓科技教育、科普傳播等的溝通出現意外的障礙,擺明了就是要讓社會大眾、莘莘學子、學者們混淆,對這種亂象,始作俑者的學界能不感到汗顏嗎?
既然Science and Technology的中文是「科學與技術,簡稱『科技』」,早已就是社會各界乃至大部分學界的共識,那Technology當然就是「技術」了,為何非得要另譯為「科技」來混淆呢?將「技術」稱作「科技」真的就會讓人覺得「技術」這門知識就比較有學問嗎?假若我們連Technology究竟是「科學和技術」或是「技術」都混淆不清,大家各說各的話,各彈各的調,要如何奢談「科技」發展?而且,像這樣的"亂用",對我們的學校科學教育、大眾科學教育和科研發展都是很不利的。子曰:「必也正名乎!」,我們要到何時才能就「科技」一詞的真義予以正名?寄語教育部,是不是該盡速和科技部等相關部會,共同發個聲明來導正這個紛擾多年的「亂用、濫用」,Technology正名為「技術」!尤其是教育部,更應立即責成國家教育研究院,將「學術名詞暨辭書資訊網」上Technology的譯名正名為「技術」才不致於誤導視聽。

蟄居老叟 於科芬園 (2016.04.19.)

2016/04/13

讀 林則徐名言有感

邇來屢見財團富豪去世之後,子女為爭奪遺產,竟致兄弟鬩牆,煮豆燃萁,甚至不惜惡言相向大舉興訟。前有台塑王家如此,近之長榮張家亦然,負面新聞硬是強佔媒體大半篇幅,貽笑社會,莫此為甚!這些一再發生的醜聞,不只赤裸裸的揭露平時看似高貴風光的巨商大賈背後的齷齪與黯黑,同時也給了我們庶民大眾上了寶貴的一課!究竟這些醜聞可以給我們甚麼樣的反省和啟示?更是值得整體社會國家深切省思的課題。
其實一個人經商聚財"有術"(至於是否"有道"小民我就不知道了),累積了大量財富以遺子孫,並非罪過,問題在財團富豪之營利,賺的錢從何而來?還不是直接或間接來自於廣大社會庶民的支持!因此,賺大錢多繳稅,以回饋育養他們所經營之企業的社會國家,甚或濟貧救苦從事"公益",以「將取之於民之部分財利,回饋於民」,這應該是天經地義的事。然而經由媒體之報導得知,富豪去世之後子孫競相爭產的醜聞所暴露的是,這些富可敵國的大財閥,不但都競將大部頭財富藏諸國外以避稅(其實恐怕是"逃稅"),而且還在國內設立各種各類的「基金會」,藉以大幅「減稅」(其實也是另一種"逃稅"),聚斂之財富如此之多,而繳稅相對於吾等庶民又是如此之少,著實令人感嘆!也就難怪今日台灣的貧富差距會愈來愈大了!這也顯示這個社會的人性、倫常逐漸在崩壞,「仁人惜物」之心逐漸在流失,可謂「富而不仁,豪而寡義」。終有一日,整體社會都將難免於承受貧富不均的反噬了,為政者能不深察以速謀對策乎!
近日偶閱清朝湖廣總督林則徐之名言,句曰:「子孫若如我,留錢做什麼,賢而多財,則損其志;子孫不如我,留錢做什麼,愚而多財,益增其過。」頗有所感!慨歎林則徐此言不但頗見霸氣,也深含遠見智慧。其識見之卓絕,心胸之寬弘,誠非吾等常人所能及!對照林則徐之「有錢不留子孫」與前述豪富攢累錢財以遺子孫之做法,器識智慧之高下立判,相距何止以千里計。
回頭想想,我一介平凡老叟,一生自甘淡泊,既欣羨林則徐之識見,自應銘記其言以自勉,期能人生無憾
敬祝大家  平安恬適

蟄居老叟  科芬園 (2016.04.12.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