閒來話 青葙 (Celosia argentea L.)
去年(2015)的兩次超級大颱風(尤其是蘇迪勒颱風)過後,新店溪畔的河灘地全遭大水淹沒,並蓋上一層厚厚的爛泥,原生長於河灘地上的植物,不是付諸流水就是被淹沒在爛泥中。不過大地復甦的潛力十分驚人,到了今年初,河灘地的爛泥上便長出許多「先驅植物」,有青葙、南美豬屎豆、大花咸豐草、象草及禾本科的多種禾草等,到了春天更是百花齊放,青葙花的紅白和南美豬屎豆的黃花比艷,煞是美麗!只是,大群在環溪自行車道上散步、快走或騎乘的"路客",卻鮮有稍微駐足觀賞一下者,野花雖美卻無人觀賞,它們只能慨歎!新店溪畔有山有水,更有質樸的野花野草,何苦急於奔逐?是不識花草無心欣賞?抑或是心繫俗務無暇他顧?就在初夏時節,再度躑躅新店溪畔,偶覺原本紫紅粉白、亭亭玉立的青葙,居然已逐漸年華老去,逐漸凋委,於是乃於傍晚帶著相機,為這沒有多少"知音"青睞的"遲暮美人"留下一些倩影,與諸君共賞。
青葙為一年生草本,屬莧科(Amaranthaceae) 青葙屬(Celosia),別名野雞冠、白雞冠、崑崙草、雞冠莧等。原產於熱帶亞洲,分布於非洲、亞洲之亞熱帶地區,台灣分布於全島低海拔的荒地、路旁、農墾旱地和河岸灘地之向陽裸露地,常大片生長。
青葙植株有綠色與紫紅色,莖草本直立,高30~100
cm,常有分枝,全株無毛。葉為單葉互生,紙質,全緣,有柄,葉片細長呈披針形或橢圓狀披針形,長3~10 cm,寬1~3cm,先端銳形。夏秋季開花,花密生成穗狀花序,圓柱形,頂端漸尖,頂生或腋生;花剛開時呈淡紅或紫色,後漸轉變為白色;花被及苞片呈乾燥膜質狀。種子扁圓形,黑色具光澤,徑約1.5 mm。
青葙嫩葉可食,惟烹煮時宜用開水多燙幾次,以去除澀味。此外,青葙也是一種民間草藥,取鮮青葙葉搗爛敷於患處,可治創傷出血。其花序味苦、微寒,可治吐血、頭風、目赤等。青葙種子採集後,去雜質曬乾,俗稱「青葙子」,亦稱「草決明」,可入藥;有祛風熱、明耳目、益腦髓的功用,可治目赤腫痛、高血壓等,與「決明子」的用途類似,兩者常搭配使用。
蟄居老叟 於科芬園
蟄居老叟 於科芬園
青葙植株有綠色和紫紅色,這一株是新店溪畔河灘地的綠色植株(春末開花)。
|
青葙植株有綠色和紫紅色,這是紫紅色植株(春末開花)。 |
青葙植株有綠色和紫紅色, |
青葙的穗狀花序呈圓柱形,花剛開時呈淡紅或紫色,後漸轉變為白色。 |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