急性腦中風(Acute Stroke)就醫札記(2015孟夏)
● 引子
※
心源性栓塞(Cardiogenic Embolism)又稱心因性腦中風(Cardioembolic
Stroke)
心房顫動(Atrial Fibrillation, AF)是常見的心律不整,雖然不會致命,但是卻有引發腦中風的風險,因為發生心房顫動時,心房無法有效收縮,血液容易在左心房內滯留形成血栓,若血栓逸出心臟進入循環系統,就可能導致腦(中風)或內臟器官、肢體動脈栓塞。據統計,心房顫動患者罹患腦中風的機率是健康的人的5倍。
我從"知天命"之年就發現血壓偏高,這是遺傳性的高血壓,血壓高若不服藥控制,便恐有中風的危險,因此,在2003年確定患有高血壓之後,就開始服藥控制。此外,既知高血壓有導致中風的風險,便特別留意中風症狀的辨識。衛生福利部和各種健康雜誌上都強調可用FAST來辨識中風:
F (Face) :觀察患者面部表情,看兩邊的臉是否對稱。
A (Arm) :請患者平舉雙手,觀察是否有任一隻手無力而下垂。
S (Speech):請患者說一句話,看是否清晰完整。
T (Time) :若患者出現上述三種現象之一時,就要立刻送醫,把握中風救治的黃金3小時。
綜之,FAST的簡單口訣是:「臉歪手垂大舌頭,記下時間快送醫」。
其實中風的症狀表現多端,個別差異也很大,當症狀不太明確時,除非先前已有親身體驗,否則一時還真難以判別是不是中風,因而也就很容易誤失中風救治的黃金3小時。已過"初老"的我就曾有過這樣的親身經驗。
● 初識腦動脈阻塞(Cerebral
Artery Occlusion)
2014年的9月初,大約上午9~10點左右,忽覺身體漸感疲累、頭暈,手腳的感覺不太自如、浮浮的,觸覺也不太靈敏,走路蹣跚不穩,因為這段時間是坐著用筆電,因此並不覺得有明顯不適,只是感覺疲累慵懶。
近午時分,疲累無力的情況更甚,到了下午全身疲弱無力、頭暈、走路飄浮不穩的症狀更為明顯。傍晚走路去附近醫院復健(手肘肌肉傷)時,更覺全身疲憊、酥軟,走路蹣跚不穩,因此乃於復健後,走到住家附近的耳鼻喉科診所就診(以為是感冒),並告知醫生全身疲軟無力、頭暈,不曉得會不會是中風。醫生伸出右手食指要我跟隨注視他手指的動作,然後左右來回移動之後,放下手停頓片刻,卻不說一語(他不是神經內科專長,這也難怪。),接著檢視了我的喉嚨後,告知好像有點感冒,於是開了處方,就結束短暫的看診。
雖然我也曾自忖會不會是中風了,不過以FAST來判別症狀卻又似乎不太符合,因此也就未緊急去就醫。(這顯然是一個錯誤的決定。)
晚上執筆寫字時,感覺右手僵僵的,觸感很鈍,動作不太靈敏自如,無法穩準的運筆寫字,寫的字歪歪扭扭的。
次日清晨仍覺頭部暈沉、全身疲累、虛弱無力,走路也還是飄浮不穩,狀況感覺比昨天更差。由於兩天前曾去坪林魚蕨步道走逛,當天陽光強烈又十分酷熱,因此我以為身體不適是中暑所致,乃於下午請家人幫忙刮痧,但刮痧後身體的不適感並未改善,仍是整天疲累、酥軟無力,步履虛浮蹣跚。但此時仍未出現任何類似前述FAST的症狀。
至第3, 4日,頭部暈沉、全身疲軟無力、走路飄浮不穩的症狀不但沒有改善,似乎還更惡化。在做和緩動作時,發覺右側手腳的動作似乎比較僵硬、遲鈍,不太輕靈自如,左側手腳則稍微好些,這是自第一天上午出現全身疲弱無力症狀以來,首次察覺左右肢體動作的自如和靈活度有明顯差異。我本是右撇子,右邊肢體一向比較靈活、沉穩有力,但現在發現居然右側肢體變得比左側不靈活、不穩實,這顯然一定有問題,心想或許真的是中風了。
近午時分,電"亦生亦友"的王醫師,告知身體狀況並請教去醫院看診事宜,王醫師建議盡速去急診,不過由於當天適逢中秋假日,醫院休診,因此便和他約好隔天上午去家醫部看診。
● 尋醫就診
隔日上午9點老伴陪我到醫院家醫部就診,醫生做了一些診察和測試之後,懷疑是「急性腦中風(Acute Stroke)」,於是立即寫了一張給急診部醫生的「照會便箋」,將我轉到急診部。
到了急診部之後依急診程序看診,主治醫師診斷後,立即安排做腦部CT Scan (Computed
Tomogram Scan)、顱內血管和頸動脈超音波,除看診和檢查外其他時間都在急診部休息。午後醫生告知CT Scan顯示大腦左側有「腦動脈阻塞(Cerebral Arteries Occlusion)」,患部有一塊顯著的灰黑區(腦細胞壞死),頸部超音波則顯示頸部動脈有輕微硬化,但就我的年齡言尚屬正常,應是無妨。
「腦動脈阻塞」的緊急救治期約3個小時,我自己失誤未能及時察覺中風症狀,因而耽誤了救治的黃金期。此外,發生「腦動脈阻塞」後7天內是危險期,病況可能會變化,需住院觀察。我在星期五上午感覺不適,到星期二(已是第5天)才就醫,病情未惡化已是大幸,此時急診部能做的就是注意觀察病情,於是護理師找了一張病床讓我在急診部走廊躺下休息。由於急診部已無正式病床,而走廊實在太喧囂吵雜,很難休息靜養,乃請求主治醫師讓我出院回家休息,於是我們便於晚上6點多出院。急診部主治醫師特別叮嚀,若病情有變化要盡速回來急診。
今天(星期二)上午因急著到家醫部就診,因此未服用平常每天服用的Aspirin和高血壓藥,在急診部就診時主治醫生告知要暫停服用平常服用之Aspirin和高血壓藥(中風後醫生會另給急診用藥,故需暫停服用平常服用的藥),另開了4天份的兩種藥:
(1) Plavix 75 mg/tab (保栓通) 學名:Clopidogrel
(2) Pariet 20
mg/tab (百抑潰瘍溶膜衣錠) 學名:Rabeprazole Sodium
並囑3~4天後要到神經部回診,由神經部醫師評估病情後決定後續服藥方式。
● 急診後病情評估
由急診部回家後幾天,仍覺肢體十分疲累無力,站立或走路有虛浮不穩、蹣跚飄盪的感覺,病況並無改善。
急診後的第4天去神經部回診評估病情,神經部醫生看了急診病歷及CT Scan報告,再做了一些檢查和測試,瞭解「腦動脈阻塞」的傷害情形後,判斷「腦動脈阻塞」有可能是心因性(註)(心房顫動產生的血栓,循環到腦部造成血管阻塞),但需要做24 hr心電圖監測以確定是否有「心房顫動(AF)」的症狀。於是乃安排24 hr心電圖監測,漸進恢復原服用之Aspirin及高血壓藥,並建議要勤做和緩運動及復建。
● 後續復健療癒
發生「急性腦動脈阻塞」後,喝水、進食嗆到的次數明顯增加,一天之中總有幾次。心律不整和心房撲動(Atrial
Flutter)發作的頻率也明顯增加,此外,走路行拳也感覺左右肢體的靈活度差異愈來愈明顯,左側手腳除仍稍有疲累、酸軟無力的現象外,靈活自如的程度已大致復原;但是右側手腳的進步則很有限,仍是疲軟無力,動作僵硬、不靈活自如,單腳站立更是不穩。
於神經部評估病情時,醫生一再提醒要好好把握最有效的3個月復健黃金期,所以就立即到住家附近醫院的復健科進行復健。做了兩個半月的復健治療,感覺肢體動作的靈活自如程度的確已略有進步,走路的蹣跚不穩也頗見改善,不過全身疲累慵懶、虛弱無力、聲音微弱沙啞等的改善卻很有限,且復健效果的保久性似乎不如預期,因為一沒有連續復健就會覺得慵懶、疲累無力,尤其每天都感覺很沒元氣,上午大約9~11點左右,就必須躺下休息。
雖然復健對肢體動作的改善相當明顯,但對元氣精力的療養似乎不太有效。俗云中醫善於培元養氣,調理中風後遺症比較有效,眼看復健最有效的3個月即將過去,想想不妨去試試中醫,看是否有相輔相成之效,於是就到中醫診所尋醫就診。醫師把脈問診後,針對因腦中風致元氣受損、肢體疲累、虛弱等症狀開方給藥。看診約兩個月後,病情頗見進步,全身疲累、四肢無力症狀改善很多,尤其調理元氣特見成效,治療調養半年後,病情更有顯著改善。
● 癒後雜感
腦中風是造成肢體失能的主要原因之一,一旦中風,除把握救治的黃金3小時之外,最重要的還是中風後的復健和調養。由於中風初期的外顯症狀表現多端,個別差異甚大,尤其當症狀不太明確時,實在很難判別並及時把握黃金3小時救治期。所以復健治療與預後療養便相對重要,我的經驗是:西醫強調3個月內的復健最為有效確實為真,尤其對神經網絡的重建和肢體動作的改善相當有效,不過假若中風傷及大腦掌理元氣精力的部位致元氣受損,似乎就以中醫調養較易見功。因此,西醫中醫對治病療養各有所長,就以腦中風的治療而言,假若能以西醫的復健治療輔以中醫的調養元氣,雙管齊下相輔相成,對中風後遺症的療癒最具功效。
《註》很多人以為預防中風服用Aspirin (阿斯匹靈)就好,其實不然,服用Aspirin來預防中風,對減少動脈斑塊破裂產生「白色血塊(white clot)」(在血管壁破損處生成,主要由修補傷口的血小板凝集而成的血塊。)造成的動脈血栓是有效的;但心房顫動在心房產生的血塊是「紅色血塊(red clot)」,是紅血球聚集在纖維蛋白形成的密網結構而形成的,因此服用Aspirin來預防心因性的腦血管阻塞通常無效,必須要服用"抗凝血藥"才行。
蟄居老叟@科芬園 (2015孟夏)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